您当前位置:专题-景德镇在线新闻网 >> 2016两会专题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关于市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报告

2016-1-30 15:13:28本站原创 字体:

景德镇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报告
(2016年1月20日景德镇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景德镇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会前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结合代表们的审议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财经委员会审查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速强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2项主要指标中, 除居民预期寿命一项预期性指标与规划目标有一定差距外,其他31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总的看,“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较好。同时,也应看到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建设欠账较多,城市治理水平不高,城市建设品位有待提高;财政增收压力较大,预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政府职能亟待进一步转变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市政府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市实际,设置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生态文明4大类36项指标。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左右等规划目标;提出了到“十三五”末,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9%和4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等规划目标。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政府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遵循了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定位准确,体现了“形、实、魂”的要求,指标设置突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目标安排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积极稳妥,符合我市实际,建议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市政府提出的《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为保证“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认真研判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自身定位,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用市场的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聚集,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要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着力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和会展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以树立品牌瓷博会为契机,依托景德镇的经济形态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绿色崛起,打造以陶瓷与生态为特色的优势旅游产业。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抓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持防治并举,加强宣传,引导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深入挖掘陶瓷创意、文化遗产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汇集最大资源,推出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与生态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业链、产品线,努力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导向,集中力量扶持有技术含量、有比较优势、有市场需求、附加值高的项目,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支持企业购买科研成果,推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不断增强依靠创新推进新动能生成和传统动能提升的能力。

  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推动就业培训、人才服务、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建设,推动解决用人难、用工难问题;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规范各类投融资渠道,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提升分类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五、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特色与品位。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各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树立规划的刚性意识、全局性意识、统一性意识;要加快推进铁路、机场、公路等全局影响大的项目立项建设,注重城市文化保护和建筑外立面提升改造,注重利用缓坡依山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建筑,推进综合管廊等高标准地下设施的建设,增加城市停车设施,突出文化内涵、强化科技引领、创新治理方式,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加快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安全宜居的现代都市建设步伐。

  六、坚持共享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同步提高;切实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深入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工程;更加关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制度设计和服务监管,为劳动者晚年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落到实处,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幸福指数;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地,下大力抓好富民产业培育,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行业、区域收入差距,确保我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