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政协委员方晓娟:加强农村污水治理
市政协委员 方晓娟(记者余静图)
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环境问题日显严峻,各县(市、区)开始重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省启动百强中心镇污水治理项目后,乐平市和昌江区按项目要求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到位,有的集镇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已初步建成,有的行政村原有的老氧化塘得到修整;浮梁县抓住国家级生态县评选契机,投资1600余万元,实现重点集镇和重点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农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实施时不配合、不支持,难以实现筹资筹劳、共建共享。2、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收集成本高,集中处理难。3、设施建设投入大,资金筹集难,缺口大。目前建设资金由县、乡两级政府筹措投入,少部分资金来源于上级专项资金。集镇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网建设费用少则几百万元,外加专业维护费、雨污管网入户改造费等,如无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县乡镇财力难以承担。
对策和建议
1、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村民理解、认可、参与,筑牢农村环保根基,营造全民参与浓厚氛围;建议以新闻媒体为主阵地,曝光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及危害,树立先进典型,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广典型。
2、制定《农村污水处理发展规划》,明确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具体负责推进建设工作,“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逐步落实设施建设全覆盖计划。因地制宜,选择多元化处理模式。人口分散的村庄可采用“三改”、氧化塘、三格化粪池、沼气池模式,地形优势明显(前高后低)的小集镇和村庄可采用生态节能型污水处理站,人口集中的集镇可采用金达莱FMBR膜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人口较少的平原地带的行政村可采用“一体氧化沟+人工湿地”模式等。
3、一是遵循“市场的交给市场,专业的交给专业”原则,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元投资、多方参与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可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投资,也可以县区为单位,采取“PPP”模式,在短期内减轻县乡镇财政负担;二是建议争取上级设立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资金,并列入上级年度财政预算,对财政负担重的县(市、区),在扶持力度上予以倾斜。(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