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革命历史纪念馆:先锋的精神薪火相传
景德镇在线讯(林宏)浮梁县城新建一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有幸参与“浮梁革命历史纪念馆”历史资料整理与布馆工作。数捡一张张泛黄的革命先辈照片,品读一段段革命烈士的励志故事,我偶有所悟,耙梳出一条可贯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浮梁地方党史的重要线索:在1930年,这里曾先后吹响高亢的集结号,出发两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先锋队伍。记得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誉陕北延安是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浮梁呢?在中国革命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曾开拔两支赳赳队伍,奔赴抗日救国的第一线。
1934年,赣西南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转战来到皖赣边苏区中心地浮梁,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集结整编为红十军团——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抗日先遣队将士在浮梁的流口、儒林、储田桥、鸦桥、磻溪等地,与国民党的围追部队49师、补充第一旅以及地方民团展开了激烈战斗,多次挫败敌人围追堵截的图谋。据粟裕回忆,当时部队伤亡严重,皖赣边区党组织一次就为先遣队补充了500名新战士,一批浮梁好儿郎义无反顾地与大部队一起向皖浙地区挺进。次年1月,这支抗日先遣队在浙赣边界的怀玉山遭到王耀武补充第一旅的重重围困,在昼夜苦战弹尽粮绝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参谋长粟裕率领的不足200人突出重围,最后成为三年南方游击战的革命火种和中流砥柱。
第二支出发的抗日先锋队伍是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危急关头,坚守南方游击战的领导人陈毅同志亲自两度来浮梁县瑶里,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指示,具体指导皖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工作。当年,儒将陈毅曾兴奋地吟诗一首:“抗日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出薄燕台。南方豪杰风雷动,团结救亡下山来”。此时,许多红军干部战士思想无法转过弯来,陈毅和皖赣特委反复动员解释,在深山老林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周旋斗争了三年之久的三支红军游击队终于汇聚瑶里,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3营,当时部队总共只有350人,皖赣特委立即在瑶里设立招兵处,仅十余天就招到200多新兵入伍。次年正月初八,这支部队告别乡亲父老,在陈毅等人的率领下奔赴苏北抗日前线。
两支先锋队,一段奋斗史。虽然,一支遭受重大挫折,一支从此走向胜利,但他们用鲜血和坚定意志凝结的精神品质是贯通一致的。他们那听党召唤、敢为先锋、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气质跨越时空、融入血脉,成为浮梁人民取之不竭的永恒动力。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或者就是上级党组织的别有深意,1989年浮梁恢复建县时,上级选派了曾与方志敏、邵武平、陈毅、粟裕等并肩战斗的革命前辈马步英同志的幼子来担任县委书记。带着对先辈的景仰,带着对浮梁人民的感恩情谊,也带着父辈们的那股精神意志,书记率领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毕竟,浮梁县中断了30年,各项基础设施、基本架构机制都要从头起步。那些年,县委书记总是以这些话激励基层党员干部,“打仗要冒着危险攻关夺隘,改革也要冒着风险敢闯敢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县委围绕浮梁优势定决策,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观念,守住林业、发展茶业、科学规划布局工业,纠正村村办厂、乡乡“冒烟”做法,探索一条符合浮梁县情的发展新路子。26年,弹指一挥间,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兴县之路。浮梁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稳居8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初被批准为第二批全国生态县。浮梁茶叶创响了品牌,跻身于全国各大茶博会、品牌展销推介会。浮梁人民的人均收入、幸福指数已快步趋近于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
埋头整理浮梁党史的间隙,我们一帮文人会上街走走,议议今昔变迁。建县初的三间简易平房、一片荒山荒坡的县址,如今已变成方圆五平方公里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交通畅达的现代化园林县城。记得几年前陈毅、粟裕、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来浮梁寻访,他们也曾感叹:昔日,浮梁的高山密林为革命先辈提供了天然庇佑;今天,浮梁的青山绿水也一定会为老百姓的小康幸福提供永续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