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瓷都的青山更美

瓷都的青山更美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综述

让瓷都的青山更美

三宝瞭望台拍摄景德镇

  让瓷都的青山更美

  宝石码头(吴宝强 摄)

  让瓷都的青山更美 

  地处城区中心的景德镇中央森林公园(王豪 摄)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甘牧)登高远望,雨后的三宝蓬,农田河流尽收眼底。一块块碧绿的农田点缀于青翠的群山之中,颇似一幅山水画。远山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这是记者近日在三宝蓬一处高地上看到的情景。三宝蓬的这些绿色,是我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动以来,我市重点抓城乡绿化改善环境、抓通道绿化提升形象、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抓资源保护巩固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城乡联动绿化

  通过努力,我市形成了以城乡绿化为基础,通道绿化为依托,公园绿地为点缀的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今年1月我市的乐平市、浮梁县还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级森林城市”,实现了省级森林城市市域全覆盖。

  我市通过增绿、建绿、扩绿和享绿,基本实现了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均匀分布,使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乔木树种面积比例76.54%,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42.8%,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32.4%。同时,我市始终坚持“绿随路建”,在建成景瑶线等一批绿化示范路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重点道路森林通道建设,并以昌江河、乐安河及主要支流两岸绿化为重点,实施水岸绿化,建设水源保护林和风景林。

  我市还全面开展森林镇村创建工作,基本形成了“道路河道乔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风水林、平原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格局,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四旁绿化”得到完善提升。

  造林护林并举

  我市始终坚持造林与护林“双轮驱动”,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改造,依法治绿护绿,保护好每棵树、每片林。

  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并逐年增加补偿标准,我市实现了三级公益林效益补偿同步,通过严格落实封山育林措施,森林资源得到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并积极推进森林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并开展了对中心城区周边坟墓的“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在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的同时,加大了对各类景区、交通主干道可视范围内的坟墓周边重点绿化力度。

  我市还成立了相关机构,完善森林消防工作责任制,健全和落实了相关体系和责任人,构建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加强了对我市生态环境和负氧离子的专项监测。

  产业文化融合

  我市始终高擎“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旗帜,坚持产业发展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以“规模经营、节约增效”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深度融合。

  通过建设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大旅游等举措,我市让绿色创造了产业,并通过巧借山水做文章,让绿色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创建林业观光园、森林旅游特色乡镇、特色旅游村庄和创建国家旅游风景区,让旅游业带动了绿化。以“种树就是种文化”为出发点,我市将森林城市建设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相结合,使植树护绿成为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我市举办了一批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影响效果持久的宣传活动,通过“十大树王”评选、“十大陶瓷景观”评选、“创森杯”摄影比赛和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生态热,并提升居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度,确保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同时,坚持绿化与文化有机结合,注重“以文塑城、以文化林”,把陶瓷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森林城市建设中。自“创森”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14.03亿元,先后建成1个森林文化广场、12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条绿道、9处陶瓷文化保护遗址、7所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及展馆、11个陶瓷文化创意园(区),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艺术。

  此外,我市不仅积极推进“青年林”“双拥共建林”“结婚纪念林”“青花林”等特色纪念林建设,广泛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而且开展了古树名木的全面普查,对全市15464株古树名木,全部进行了坐标建档,实施了分级管理和挂牌保护,出台了相关办法,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组织协调机制,加大了相关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多年来,我市未发生一起古树名木盗伐事件,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来源:景德镇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