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双修”传递铸魂的正能量

2017-11-1 16:31:36本站原创 字体:

  日前,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启“双创”“双修”新征程,全市干部群众为此欢欣鼓舞。

  双修,是一个温情脉脉、气定神凝的新方略,与以往白纸绘新图开发建设迥然不同,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治山理水、显山露水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它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在敬畏历史、呵护遗存中,促进人与这座城市、与人文环境和谐相处。二者目标指向同一,那就是倾情守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瓷都人的青山绿水,留存与彰显蕴含景德镇个性特质和精神风貌的历史文化印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偏重从文献书画中寻觅回望历史,忽略历史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物化形态和生产生活状态。即便着意关注,也是偏重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体保护,忽略保护普通民众创造历史文明的场景氛围,造成许多不可复制集体记忆的丢失。一些古城、古镇、古村在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中损毁,酿成追悔莫及的一声叹息。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就是要从整体保护的新站位,去抢救和复活曾经被人遗忘的珍贵历史场景和鲜活氛围。这种整体修复保护,对历史上的政治古都名城也许云淡风轻,但对景德镇这种产业名都却是春雨甘霖,因为脱离了陶瓷生产的场景,脱离了瓷业市民生活的街区巷弄,景德镇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必然逊色很多。

  双修,需要修出景德镇包容多元的内涵气度。历史上“草鞋码头”称谓的一种解释是,外来人来这座城市不难落脚谋生、定居创业。“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既是这座城市移民聚集、人才荟萃的精要概括,也揭示了瓷业后来居上、傲视群雄的内生机制。历史上,正是大量北方能工巧匠的南迁落户,正是都帮、徽帮、杂帮与本土居民的和谐互动,催生了这座小城瓷业的崛起与辉煌。城市修补中,我们既要着力重塑御窑官窑的恢弘气势,也一定要潜心捕捉复活大量民窑和会馆、学堂、古巷、老字号商铺的精妙信息存在,让瓷城包容开放的个性特征更加凸显。相对而言,这些年,我们对传统陶瓷生产过程,通过古窑、皇窑、三宝瓷谷、陶溪川等特色景区作了较完善的再现,对街区里弄市民生活、市井文化的展示也在加强。这不仅有助于中外游客更深入地读懂瓷都,更会让日成风景的“景漂”“景归”能在这些鲜活场景中找到更多的历史呼应与心灵激励。历史证明,多元人才汇聚的高地,必然激荡迸发出无限的创造活力。

  有人说,疏河不如造湖,修屋不如造楼,慢工细活,耗时费神。“双修”工程明显具有这个特征,也恰恰在这一特点上,最能展现景德镇人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传统工匠精神。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景德镇陶瓷不是最早出名的,但景德镇工匠凭着一份慧心巧手且琢且磨,终于后来居上,创造出宋影青、元青花、明代斗彩、颜色釉等无数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精品,攀登上中华陶瓷业发展的巅峰。今天的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需要我们继续弘扬这股精气神,并在实践中对自我的理念、情怀、技术乃至队伍进行一次新检验。任何任性的、粗疏的、惯性的决策与操作,都可能酿成历史性遗憾,这类反证时刻在警醒我们。

  两年多来,我市已悄然启动了一大批“双修”工程,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生态修复上,枫树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试点、昌江百里风光带修复、西河小流域治理等,都遵循自然生态的格局与规律,不搞山上剃“光头”,水边砌石墙,而是依山就势,顺水留景,既呵护了原有的生态循环体系,又从有利于当代人生活休闲需求出发,作了必要的修缮与美化,取得了“青山依旧在”,锦上又添花的良好效果。在城市修补上,御窑景巷、上百条背街小巷修缮等工程,都在修旧如旧、“老树发新枝”上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留存和激活了大批珍贵的历史信息,让千年瓷都重新焕发出诱人的时代光彩。相信沿着这条正确的路径走下去,全市打好双创双修攻坚战,一定会给景德镇铸魂输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瓷都“3+1”产业实现新的动能转换、弯道超越。如此,对话世界,我们的声音将更加浑厚有力!(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