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让景德镇更美好

2017-11-15 15:52:49本站原创 字体:

城市双修,让景德镇更美好

陶新家园令许多昔日挤在棚户区的市民圆了“安居梦”。 

  ● 过去两年:丢掉“脏乱差”帽子
  ● 未来三年:开展“一带两城十大行动” 2019年确保“双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景德镇在线讯(瓷都晚报记者 余辉)说到景德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涌现出“千年瓷都”“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样的初步印象。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用“一座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来形容景德镇丝毫不过分,但正是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千年古镇、世界瓷都,长期以来却因为城市环境与城市地位的不匹配,将景德镇这颗珍珠掩埋在了泥巴里,让“脏、乱、差”一度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使人们严重低估了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近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景德镇坚持问题导向,顺应人们期盼,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行动,打了一套环境综合整治的“组合拳”,开展了一场向“脏、乱、差”宣战的歼灭战。

  如今,焕然一新的景德镇逐渐成长为人们梦想中的那个样子,脱去破旧衣裳的她已经走在了发展的快车道上,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景德镇篇章而不懈努力着……

  这些年,我们做了这些事:

  抢抓政策机遇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两年时间,我市紧密契合中央和省委的工作要求,抢抓了国家政策机遇,大力改善城乡环境、塑造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功能,努力留住城市的根与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面对棚改、民生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机遇,我市积极主动谋划实施了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和民生改善项目,为环境整治创造了条件和空间。中心城区有3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两年来,我市完成了2万多户的改造任务,比“十二五”时期的总和还要翻一番。同时,完成了背街小巷改造200余条。

  2016年以来,我市下功夫整治了十年九涝的西河水系,建设近千亩的新昌南湖和西河湾湿地公园,以及昌江百里风光带、宝石码头、南河蓄洪湖公园;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了一批城市主干道路的绿化提升,启动了以枫树山为主体的国家森林公园和五龙山公园、松涛公园、如意湖公园、王家坞公园、宝石公园等改造建设,现在的景德镇处处见绿,处处是景,山水相依,城湖相融。

  我市还积极谋划建设改造多条主次干道,目前景德西大道、麻石弄、戴家弄、景泰路等已完成,站前二路西段、陶玉路、通站路、童宾路、景德东大道等道路正在推进;完成了迎宾大道、浙江路、陶阳北路、昌江西大道等道路“白改黑”;有序有效推进农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等城市配套项目,同时市民期盼的地下管廊主体工程正有序推进。除此之外,我市还对东南西北四个“城市门”进行了改造提升。

  党员干部有担当 变“第一难题”为“不是问题”

  景德镇环境整治干得怎么样,百姓支不支持?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特意作了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96%以上的群众支持环境整治工作,对环境整治效果感到满意。

  众所周知,环境整治既是民心工程,更是作风工程。两年来,我市在干部使用上,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在发挥作用上,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活动开展上,做好结合文章。

  在征收工作一线,党员干部坚持“征收谁、服务谁、改变谁、造福谁”的工作理念,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一个方案管到底、一个政策管到底”,真诚汇聚了温度,真情换取了理解,变“第一难题”为“不是问题”。

  在项目建设火线,一面面党旗迎风飘扬,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一个个支部坚强有力,引领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带头做、冲在前,可以说,环境整治不但检验了干部操作能力,更锻炼了一支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

  在昌南湖湿地公园项目建设中,100台挖掘机,200辆工程车,近1000人轮番作业,12天完成土方挖运100万立方米,创造了景德镇单项工程日挖方最高纪录。

  还有万众瞩目的国家森林公园改造项目,我市党员干部放弃过节,大年三十开工不休。连老百姓都说,“现在干部是来真的、碰硬的、干实的”。

  摘掉“脏、乱、差”帽子 “标本兼治”巩固整治成果

  要做好环境整治,改善城市现状,实现工作常态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市大力出击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抓环境综合整治,打歼灭战,打突击战,如今“整洁”基本到位,“整齐”初见成效,“整治”有序推进。

  今年9月1日,我市正式实施了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这是我市的首部实体法,这部法律水平高,条款要求非常具体管用,是环境整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市还率先在全省实施了环卫一体化改革,引进了玉禾田和北京环卫两家企业。如今,街头上洒水车、吸尘车、雾炮车等新型设备成为了新的风景。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公安+城管”联合执法模式,这两支队伍叠加裂变,产生出更大力量。通过“治标+治本”,城乡环境大整治的成果也更加巩固、更加长效。

  如今,我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已通过复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了“入场券”。10月10日,我市又从北京领回了国家森林城市的金字招牌。今天的景德镇已经洗掉了“珍珠上的泥巴”,“脏乱差”的帽子已经丢掉了。

  城乡环境换新颜 用实在变化赢得百姓拥护

  省委书记鹿心社先后13次到景德镇调研,今年5月23日,他说:“这两年景德镇的变化特别大,而且还在变化中。”省长刘奇先后5次到景德镇调研,他在多个场合评价景德镇的环境整治工作,并先后3次对景德镇的环境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他说:“景德镇已经把环境整出来了,把空间整出来了,把美丽整出来了,欢迎大家到景德镇去看一看。”

  的确,随着环境整治的逐步推进,我市城区乡镇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除了城区环境整治,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点多、面广、线长,难度更大、压力更大的情况。整治期间,全市农村齐动员拆除了一批“空心房”和违章建筑,超过我市新农村建设10多年来的总和,清理垃圾近百万吨,在疏浚河道、清洁水域下了大工夫,取得了真成效。

  乐平市后港镇在整治之初,一些老百姓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后来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许多居民主动为施工人员送茶送水。一位在矿务局居住了30年的退休老师看到集镇的大变化,写了一篇《环境大整治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家》的文章。

  浮梁县洪源镇,以前“两违”问题比较突出,开展环境整治以后,镇村干部全部参与,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先后开展了多次集中整治行动,让违法抢建、乱搭乱建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昌江区、珠山区、高新区、陶瓷工业园区在推进好城市重点项目的同时,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也下了大气力进行整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 环境之变让城市更美民生更实

  “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我们这一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收获到的最深刻的变化。”在景德镇“双创双修”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钟志生这样说道。

  如今,“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乡环境之变,不但提升了城市软实力,扩大了对外影响力,市民的幸福度、城市的美誉度、地方的开放度也随之一变,企业、项目和人才纷至沓来。

  过去两年,发展的景德镇吸引了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刘太格的关注并参与城市总体规划;昌飞进一步扩能;602所吸引985高校人才;碧桂园拿地490万一亩创了新高。

  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和事例无一不在阐释着,景德镇这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已然踏上了发展的高速公路,宏伟蓝图正向世人徐徐展开。如今,景德镇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独有气质、独到神韵正日益彰显,景德镇人那一份心底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正重新找回,景德镇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的激情正竞相迸发。

  “双创双修”我们准备这样干:

  开展“一带两城十大行动” 确保2019年“双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10月12日上午9时,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动员大会正式召开,会上重点介绍了景德镇市将开展的 “一带两城十大行动”,为未来瓷都“双创双修”工作谋划了新的蓝图。

  “双创双修”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开展好“双创双修”?《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工作方案》点明了答案,该《方案》明确了“一带两城十大行动”的具体任务——“一带两城”是主战场、主阵地,“十大行动”是主抓手、主攻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方案》中的“一带”,就是建设昌江百里风光带。这是“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样本工程,是生态景德镇的代名词,也是瓷都景德镇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具体实践。

  据悉,昌江百里风光带不仅仅是昌江流域的山体修复、水系保护、景观打造和环境提升,还是江西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景德镇的示范项目。景德镇将以昌江流域为核心,以“一江三河六山”(昌江,南河、西河、东河,凤凰山、五龙山、龙塘山、旸府山、石埭山、南山)为重点,在全域范围内推进生态与文化的结合、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把昌江百里风光带建设成为昌江流域的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和经济带,成为景德镇城市建设的地标、城市形象的缩影。

  “两城”就是保护老城、建设新城。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工业遗存,老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景德镇的千年辉煌,是文化灵魂所在。保护老城,就是推进以“三陶一区”为核心的老城保护和更新。重点是保护御窑遗址保护区80公顷范围内元明清700年陶瓷遗存遗址为代表的陶阳十三里历史街区,更新好景德镇100年近现代陶瓷工业遗存为代表的陶溪川文创示范街区,建设好以三宝瓷谷、进坑村、南市街等为核心1000年陶瓷文化遗址为代表的陶源谷文化休闲体验区,恢复好东市区数百年来形成的老城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通过对“三陶一区”的保护,培育景德镇窑址多、弄巷多、坯房多、会馆多、传奇多、故事多的城市特色文化和城市个性。

  而新城则是景德镇展示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包含整个老城以外的城区范围。因此,我市对新城提出了“城市门户、瓷都客厅、产业新城、幸福家园”的发展定位,就是要立足生态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视野国际化、产业高端化、治理科学化、生活品质化、管理智慧化的现代城市。一方面加快完善新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规划建设高端的中央商务区、高铁商务区和休闲生活区,逐步提高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推进“一江三河六山”的生态修复和一批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建设的基础上,依托陶瓷、航空、汽车等特色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努力把新城打造成为生态样本、绿色新区,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品格和品位。

  “十大行动”即文明新风行动、便民服务行动、卫生健康行动、名城保护行动、交通畅通行动、绿化靓化行动、管理提升行动、社区优化行动、综合整治行动和农村治理行动。

  在交通畅通行动方面,将规范停车管理,规划建设一批社会停车场,城市主干道每公里要规划建设一处以上社会停车场,老城区将探索立体停车场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引导机关单位、大型商场、酒店等停车场向社会开放。

  在社区优化行动方面,将逐步完善社区给排水、消防设施、环卫设施、道路、路灯、绿化、安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区居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在绿化靓化行动中,将建设一批湿地公园、雨水公园等,以提升美化城市景观。

  为了让“双创双修”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我市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结合景德镇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特色,围绕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更加有序、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标准,提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的总目标;另一方面与城市“双修”试点要求对标对表,2019年全市“双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城乡生态修复良好,“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景德镇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开放城市,承载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传播声音的重任,景德镇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来打造这座城市,既“塑形”,更“铸魂”。城市双修,让景德镇更美好!(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