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大师刘远长把握发展机遇树立文化自信

把握发展机遇 树立文化自信 
——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

陶瓷大师刘远长把握发展机遇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接受记者采访

陶瓷大师刘远长把握发展机遇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作品

陶瓷大师刘远长把握发展机遇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作品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万慧芬/文吴玉婷/图)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陶瓷艺术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尤其是在坚定陶瓷文化自信方面颇有见地。11月24日,在雕塑瓷厂,记者专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先生,请他谈谈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创新方面的感受,并对陶瓷艺术发展进行了一番展望。

  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握好机遇

  采访中,刘远长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是一个发展机遇。景德镇作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千余年制瓷史和600年官窑史,这一点是我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我们要肯定自身的优秀历史,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景德镇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祖先、前辈们对制瓷的贡献,要传承这种美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推动景德镇的发展作贡献。

  刘远长对景德镇的千年制瓷史熟稔于心。他说,瓷器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符号,是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研究御窑与瓷器,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凝聚、对人类的贡献、对生命的理解。从宋真宗时期赐名景德镇,到宋神宗时设立瓷窑博易务,再到南宋时派景德镇监,奉旨督造瓷器,使得景德镇瓷窑成为数百年御窑的文化之源。宋代景德镇瓷窑的发展,也为后期瓷器的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宋代青瓷到元青花到明时期的斗彩再到清代的珐琅彩,正是源源不断的创新,才使中国瓷器得以声名远播,使瓷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景德镇集五大名窑之大成,景德镇的瓷器有影青瓷、颜色釉瓷、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等等,集其他几大特色产瓷区的特点于一身。景德镇地理位置优越,古代没有战乱、灾荒,和平安宁、水土宜陶,从而形成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烧瓷、制瓷一派繁荣的景象。

  文化自信要更有高度更国际化

  刘远长说,景德镇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汇集全国能工巧匠的地方,与如今的“景漂”有相似的地方,但“景漂”与过去的工匠又有不同,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国际化。记得有一位澳大利亚的陶艺家,他来景德镇后就在这里制作了一批陶艺作品,后将这批作品带回国,并在其作品上写上了“景德镇制”,引以为傲。

  景德镇成立“景漂”协会,就是为“景漂”一族创造更好的优惠政策,我们是主人,应该以更开放的姿态帮助照顾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多搞远程嫁接,请进来、走出去,多搞国际化的大活动。

  谈到文化自信时他说,其实我们有非常优秀的传统,国外也有优秀、有个性、有特点的作品,两者互惠互利,求同存异。特别是景德镇这个中小型城市有三所围绕陶瓷美术的学院,都说孩子是未来,我们只要教育好学生,将来景德镇的陶瓷就有希望。

  刘远长从事的是雕塑,谈到文化自信自然绕不开雕塑这个话题。他说,雕塑是工艺美术类的重工业,其工艺繁琐,成功率低,而且社会上还有一些对雕塑的误解,认为雕塑翻模的不值钱。其实不然,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属于孤品,十个属于原创,数量不多的叫精品,都是有价值的。莲社北路的老陶瓷馆现在是市雕塑协会,将来会成为一个雕塑陶瓷馆。在国外,博物馆非常多,政府也非常重视。景德镇那么多陶瓷门类,每个门类都有一个独立的展现其工艺的博物馆,不是可以更好地彰显其文化韵味吗?

  记者手记:作为景德镇的一名老陶瓷艺术家,刘远长提的意见和建议语重心长。刘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不忘初心,坚守在雕塑瓷厂的艺术馆,很多人都劝他在外面自己搞博物馆,他都谢绝了。他说,雕塑瓷厂是景德镇唯一一个园林建筑风格的瓷厂,他为雕塑瓷厂倾注了大半辈子心血,之前曾有开发商提出要收购厂子建商品房,但他依然驻守着,就像一名卫士。

  记者随刘老在厂里转了一圈,好几个人都跟他打招呼,对他来说,厂里的人和事物他太熟悉了,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他早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对于景德镇的发展,这位老者更是让人敬佩,他提出来的文化自信要有更高的姿态、更加国际化的想法,让你我都看到了景德镇的前景更加光明。(来源:景德镇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