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讲习所”开创瓷都基层理论宣讲新模式

“新时代讲习所”开创瓷都基层理论宣讲新模式
 发展态势更好 干事氛围更浓 市民荣誉感更强
“新时代讲习所”开创瓷都基层理论宣讲新模式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张 怡)前不久,在陶瓷工业园区、昌南拓展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讲习辅导在这里举行。陶瓷工业园区、昌南拓展区主要负责同志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升干部工作水平,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创基础治理新局面”为主题,为辖区内机关、乡村、非公企业、学校等各领域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讲习授课,实现分领域分层级“讲习”全覆盖,让讲习所成为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扩音器”,成为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主阵地”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的指示精神,创新成立“新时代讲习所”,在搭建平台、优化内容、创新形式、打造队伍等方面做文章,探索出基层理论宣讲的新模式。运行一年多来,精心组织讲习活动2万余场,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瓷都四面八方、传递到瓷都千家万户,让我市发展态势更好,干事氛围更浓,市民荣誉感更强,为新时代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建好“根据地”

  过去,学习贯彻式的宣讲总会存在“不深入、不实在、不接地”等效果问题。为破解这一问题,我市把学习课堂搬到现场、搬到一线、搬到群众身边,确保理论宣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干部群众学得进、听得清、弄得明。一方面,坚持全领域建设、全地域覆盖,充分利用各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按照“有场地、有标牌、有设施、有师资、有制度、有资料、有成效、有影响”的“八有”标准,从场所布置、队伍建设、制度规范、活动开展等方面,全面强化讲习所规范建设。另一方面,讲习所做到“固定场所”与“见缝插针”、“固定讲习”与“流动讲习”相结合,以固定场所为“根据地”,将讲习活动辐射周边文化广场、工矿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学校军营等,不留“盲点”。围绕活动开展、师资建设、场所维护、课堂纪律、资料管理、效果评估等建立健全讲习制度,明确讲习重点,制定讲习计划和课程表,跟踪讲习成效。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常态化讲习的基础上,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讲习和若干次流动讲习。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全市以城市社区为重点,统筹周边农村,开展讲习所示范点创建工作,做到两个示范“齐头并进”。一方面,在街道社区、园区、景区和较大的楼宇商圈、大型项目工地等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党群服务站,设置“一厅六区一所”,明确“一所”即“新时代讲习所”;另一方面,把讲习工作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强化社会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开展接地气、受欢迎的讲习活动,为全市各领域讲习所提供示范。明确各地各单位党组织书记具体负责,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形成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

  唱好“主旋律”

  在讲习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讲习的灵魂和主线,将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新时代各项工作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作为讲习所的必讲内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厘清发展新思路,形成发展新共识,凝聚发展新力量。在自选课程中,包括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公共文化、文明创建、医疗卫生、实用技术、乡规民约等7大项。讲习所结合当前上级重大政策、全市发展大局和本地工作实际,通过“双向式”选题、“菜单式”点讲方式,围绕党员群众选择的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讲习。比如,昌江区依托“莲荷讲堂”,组建了以本土“荷塘精神”传承人为主体的基层讲习队,把讲台搬到项目工地和征迁一线,给广大干群和征迁户讲政策、讲道理;浮梁县立足打造“对话世界的后花园”,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举办“绽放后花园的美丽”专题讲习150余场。此外,各地还先后举办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讲习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了20多万人次的党员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全市组建100多支文艺小分队,组织“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欢歌起舞、共铸中国梦”“新时代好歌曲”等文艺巡演。全市各地各单位还结合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喜庆十九大,红色记忆”“十九大春联送万家”等系列文化活动,为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说好“乡土话”

  讲习所在准确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群体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讲好故事、讲活理论、讲透思想,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在“要讲”与“想听”的结合上,合理区分不同层次群体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和语言习惯等特点和需求,在“要讲”和“想听”中找准切入点,让“讲”与“听”心心相印,让“传”与“学”产生共鸣,确保讲习效果。比如,“双创双修讲习”走进居民社区,“脱贫攻坚讲习”深入田间地头,“工匠精神讲习”造访园区企业,“景漂景归讲习”辗转创意基地……瓷都大地,各类讲习遍地开花,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传播效应。讲习活动通过设计互动环节,许多党支部要求支部普通党员轮流登台讲党课、谈学习体会、提对策建议,倒逼大家自觉深入地学习思考。市委还创设了高层次的互动交流平台,举办十九大精神轮训班和各类研讨班,并在市属主要媒体开辟“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学习践悟”专栏,刊载领导干部心得体会。此外,还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群、手机客户端、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平台作用,开展“新媒体讲习”,运用“文艺+理论”“新闻+理论”“网络+理论”“社会宣传+理论”等老百姓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选好“轻骑兵”

  针对讲习“覆盖面宽、层次不等、需求各异”的实际,打造了一批说得明白、讲得透彻、接得地气的讲习员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坚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市级领导分战线分领域,进高校、到农村、入社区、去企业,把“冒着热气”的十九大精神原汁原味地送到基层。另一方面,在每个“新时代讲习所”一般保持7—9人的常态讲习队伍。其中,党组织书记担任“首席讲习员”,并按照讲得对、讲得准、讲得活的要求,面向各行各业择优选任讲习员。既有“两代表一委员”、先进典型,也有村(社区)“两委”成员、“第一书记”;既有业务骨干、致富能手、乡土人才,也有文艺积极分子;既有在群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里弄名嘴”和“小巷总理”,也有好管“闲事”的普通居民。通过定向指导、技能培养、巡回试讲、实地训练,他们的理论素质和讲习水平较快提升,在讲习中唱主角、显身手。此外,还开辟更多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渠道,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讲台交给群众。比如,“陶大学生宣讲团”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和个人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开展讲习80余场,反响热烈,《江西日报》《江西新闻联播》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乐平市依托戏剧之乡的文化底蕴,成立戏曲讲习团,开展了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主题的讲习活动300余场,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把言简意深的“书面语”变为易于理解的“歌词曲谱”。(来源:景德镇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