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湘湖镇进坑村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查艳 文/图)七月天,艳阳天,骄阳似火云似烟。又到了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的时候了。距离景德镇市区东郊8公里,一个叫“进坑”的小村子成为人们喜爱的好去处。

  一条瓷石古道绵延深入山涧,四面青山环绕,潺潺溪水涓流,木制曲道连绵于田间,满池塘的荷花散发着清香,宛如世外桃源。尽管夏日炎炎,村内、田坂上依然游人如织,恋人相伴,老少相扶,呼朋唤友,好不热闹。

  进坑,隶属浮梁县湘湖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山林茂密葱郁,处于五代北宋窑业烧造中心小南河流域的核心地区,境内贯穿一条古代浮梁县城通往寿安、乐平方向的要道,水陆交通便利,古代瓷业繁盛。古书《陶记》就曾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进坑是景德镇历史上最优质瓷石的出产地,是孕育景德镇的“瓷都摇篮”。

  2014年6月,古陶瓷学者黄清华和黄薇夫妇到进坑村考古,意外发现了景德镇唯一的五代矿洞遗址。经考古调查,该村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以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密布的古代窑址遗存见证了进坑千年窑火。进坑还保存着宋代时期,从制瓷原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和烧成的整个生产体系,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景德镇“水土宜陶”的特殊人文地理风情。考古成果一公布,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和观光休闲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进坑村知名度不断提升。

  面对进坑文化遗产,该如何做好遗址的挖掘和保护呢?为避免商业开发的破坏,黄清华、黄薇夫妇探索着进坑古代窑业遗存保护模式,发动村民对古矿坑、古水碓、古窑址和瓷石古道进行保护,依托政府建立了进坑村史馆,并开发了进坑村史馆—仓坞宋代窑址—国山下宋代窑址—瓷石古道—瓷石加工水碓—油榨坞宋代窑址—东郊学堂的游览路线。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做大量村民的工作,与村民订立村规民约,设立窑址巡逻制度,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挖掘进坑村的陶瓷文化,激活村落生命力,并使当地村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学者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就是创新出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对话机制。如今,每位到进坑的游客,一定能聆听到东郊学堂举办的各类文化讲座。而黄清华和黄薇夫妇创办东郊学堂的初衷之一,就是让每个古陶瓷爱好者来了就舍不得离开。

  “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遗产为核心,更重要的是抓住文化遗产的灵魂,建立当代人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对话机制。文化是‘活的’,是要再创造的。”黄薇表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靠政府单向投入,应尝试激活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当地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他们跟村民一起成立了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有机种植,并在水碓周边种满荷花,搭建廊桥。

  良好的生态为进坑村带来了经济效益,该村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启动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了村庄整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着力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入手,打造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田园风光和以宋代青白瓷制作为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培育以生态、特色种植业和古陶瓷文化为卖点的休闲观光产业。

  忙时种田,闲时考古。进坑村几年时间实现蜕变,不但有桃花源式的自然风光,而且有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坑”的实践开创了一个关于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景德镇新模式,真真正正让村民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获益。

  现在,进坑等相关地域已被我市列入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文化村镇之一,将进坑独特的宋代陶瓷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集群,建设成“宋瓷小镇”。进坑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当地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突出打造一个以农耕田园文化为面、以宋青白瓷制作为陶瓷文化展示长廊为点缀的美丽新乡村。(来源:景德镇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