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开拓创新结硕果
提高政治站位 贡献景德镇智慧
我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开拓创新结硕果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我市自2021年初启动以来,市委编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等不利因素,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忘我工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白加黑、五加二地日夜奋战,创新创优,使我市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贡献了景德镇的智慧,开创性地推进各项工作。全市涉改事业单位335个,改革后涉改事业单位减少到157个,精简53.1%,其中处级机构由77个精简为49个,减少28个,精简比例为36.4%,科级机构由258个精简为108个,减少150个,精简比例达58.1%。
盘活编制存量 优化资源配置
改革中,我市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民生保障、城乡基层治理等方面,按照“该撤销的撤销、该整合的整合、该转企的转企、该精简的精简、该加强的加强”原则,推动事业单位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公益事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我市坚持机构编制“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高效激活闲置在各部门的编制资源,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改革中,我市按照《中共江西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统筹使用事业编制资源的暂行办法》规定,将各单位空余的事业编制自动收储;按照《景德镇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将各单位事业编制按10%的比例收回统筹调剂使用;对于工作任务不足、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在机构整合的同时,核减部分事业编制;对于在改革中撤销、退出事业单位管理的单位,编制收回;对于多个单位整体合并组建的机构,按照新机构承担的职责重新核定编制,在核定编制基础上,按照实有人数核定人员编制规模数,实行控编管理,每减少一名人员,收储一名编制。近年来,按照控编减编的要求,通过日常零星收编及借此次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共收回事业编制约2400名。
同时,对于基础教育、卫生、公共文化、试验区发展、网信、金融、应急、养老等重点工作,在编制配备上予以保障,增强服务效能。调剂1928名事业编制用于县(市、区)基层教育、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民生领域;调剂205名编制用于国家试验区建设发展;调剂67名编制用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治理、融媒体等新设机构;单列200名事业编制,用于解决满编单位因人员结构不合理、引进紧缺专业优质高端人才、保障重点工作任务等情况需要进人的矛盾问题,提高事业编制使用效益。
理顺职责权限 明晰功能定位
为进一步明晰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对事业单位职能进行梳理。剥离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且继续巩固成果,杜绝了“二政府”的出现,着力增强公益属性和服务水平。为集中优势资源、强化主责主业,我市对设置交叉重叠、职责相同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优化整合,减少了职能交叉,提升整体服务保障效能。
在此基础上,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管理权,以清单的方式逐项明确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在干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财务资产、业务运行等方面的权限,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准确界定相应责任,对两者间政事管办关系作出具体安排,促进主管部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绩效目标管理,赋予事业单位更多自主权。同时,对整合重组后的事业单位,完善机构职能编制规定。逐项列清事业单位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根据事业单位服务性、专业性特点,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配置人员编制,精干设置行政财务、干部人事等综合管理机构,优化业务板块和服务流程。
综合设置机构 提升工作效率
根据事业单位所担负职责的不同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我市将事业单位按照四种机构类型综合设置,整合了资源,提升了工作效率。一是精干设置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类的机构。厘清职责边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不得承担行政职能、以机关名义向社会实施管理,不得以机关影响力参与或干预市场竞争。二是科学设置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类的机构。按照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科学民主管理与依法依规运行有机统一的要求科学设置,突出主责主业、破除逐利机制。三是规范设置行政执法类的机构。减少执法层级,大幅减少执法队伍种类,一个部门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整合为一支队伍,对市县两级的执法队伍,按照同个领域保留一个层级的原则,进行撤并。四是合理设置基础科研类机构。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适度减少科研机构类别,合理设置科研机构,强化公益属性,剥离经营职能。
下一阶段,市委编办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实际行动书写好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作出更大贡献。(来源 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