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张怡)绿树红花,环境优美;车水马龙,文明礼貌;街道里弄,亮丽整洁……行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随处一个场景,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汩汩流淌的“文明脉动”。
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脏乱的环境就像一层在景德镇蒙了千年的尘埃,随着尘埃越积越厚,渐渐模糊了这座城市本来的模样。此外,各种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外界对景德镇的美誉度,使人们低估了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近两年多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顺应人民期盼,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行动,向“脏、乱、差”宣战。伴随着环境的改善,我市在“塑形”的基础上继续“铸魂”,城市的文明水平也得到日益彰显。一个既形象美,又文明美的景德镇正在与世界对话的道路上款款走来。
把塑城市之形作为创建基本前提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展环境、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的综合考量,是城市形象、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文明、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
但是,作为城市的第一形象、第一脸面、第一窗口,环境成为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本前提和重要要求。环境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城市的美誉度、地方的开放度、市民的幸福度。为此,一场围绕给千年瓷都景德镇“塑形”的战役全面打响。
从2015年10月9日召开的“五城同创”动员大会,到2017年2月10日召开的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暨重点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再到2017年10月12日召开的全市“双创双修”动员大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密部署下,我市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指挥部,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两年多来,我市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锻炼出了一支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掌握了一套管用的工作方法,树立了“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的理念,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受到了省领导的特别牵挂和特殊关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点赞和好评。
就拿乐平市后港镇来说,在环境整治之初,一些老百姓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后来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许多居民主动为施工人员送茶送水。一位在乐平矿务局居住了三十年的退休老师看到集镇的大变化,不禁提笔写了一篇《环境大整治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家》的文章。
2017年11月15日至16日,全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奇在会上对景德镇“双修”工作有过一段这样的评价:“这两年,每一个到景德镇的人,都能明显感受到景德镇城市的新变化。我现在也经常推荐领导、客商到景德镇去。过去我是不敢这样做的。现在景德镇能够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景德镇抓住了全国城市‘双修’试点机遇,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城市‘双修’工作,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城市建设新路子,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可见,在这场为千年瓷都“塑形”的战役中,既有广大干部的拼搏攻坚,更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正是全市上下一条心,纷纷积极主动投身城乡环境大整治工作中来。同时,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和引导市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景德镇城市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够得以实现,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基本前提。
将铸城市之魂作为创建深层内涵
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离不开城市硬件建设的支撑。两年多的时间里,景德镇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人头攒动的昌南湖湿地公园,还是清新怡人的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一大批民生工程改善了城乡环境、塑造了城市风貌、完善了城市功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幸福感。现在的景德镇,处处见绿,处处是景,山水相依,城湖相融。 部所小巷是我市东市区的一条有着60多年历史的小巷,周边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去年,我市按照“路平、水通、线齐、灯亮、墙美”的要求,对这条背街小巷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改造后的部所小巷,有的不仅是风景,更有了文明风尚,几天前,记者途经这里时注意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站在凳子上用力擦拭墙上的污渍。在交谈中老人告诉记者,经过整体打造后,家门口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房前屋后不慎弄脏的污渍,她总会主动及时清洗。“这么好的环境,我们怎么能不爱惜……”
的确,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景德镇这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基因被越来越好的环境所激发,极好地提振了精气神、呼唤了真善美,实现了由“塑形”到“铸魂”的升华。
近段时间,在我市各大主要道路上总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穿红马甲的巡查员,他们以“健步走 美生活 护平安”为主题,创新执行路长工作制度,通过这样声势浩大的干群互动活动,让人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的同时,也唱响“全民创建”的主旋律,让创建理念深入千家万户,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高潮。同时,我市还以“共建社区”模式,组织全市各单位和部门和附近社区进行挂点联系,增进沟通、密切联系,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今的景德镇,社会秩序日渐规范有序,公共服务越来越高效便捷,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牌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社区)、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使瓷都大地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
为瓷都与世界对话提供强大动力
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一座城市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文明创建是脚踏实地的民心工程,更是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在实现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发展定位当中,自然离不开文明的强大动力作为支撑。
景德镇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是一座有作为、可作为、要作为的城市。通过两年多来从“塑形”到“铸魂”的升华,文明的种子已经在景德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城市整体形象和市民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积极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一系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火热行动正在瓷都大地传递城市的温暖,凝聚发展的力量,吹拂文明的新风。
行走于景德镇修葺一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总能看到一幅幅活泼形象展示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在各个街道社区、厂矿农村的文艺活动场所,总能看到一个个地方特色浓郁、内容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市各中小学校,“道德日记”“美德少年评选”“经典诵读”“文明小天使”等特色活动以“大手牵小手”为载体,使得各种文明礼仪规范得到全面普及;随着一系列有关创文工作的规章制度接连出台,餐馆里“适量点餐、杜绝浪费”“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标语随处可见。红白喜事中,“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折枝摇树的情况越来越少;通过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有机融合,我市的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通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在我市得到进一步营造,激发起全社会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让善行义举在景德镇蔚然成风……
底蕴的展现、文化的彰显、形象的提升,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我们只有更加坚定主流价值、奋力高扬道德旗帜,营造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才能聚合起瓷都大地同心同德的蓬勃伟力,在从“塑形”到“铸魂”的道路上,奋力迈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景德镇篇章的坚实步伐。(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