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外销瓷成各界聚焦的亮点
近300件套以景德镇出产为主的外销瓷向大家诉说500年“全球化”进程背后的故事,因为其被赋予的特殊文化含义,整个展览成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各界聚焦的一大亮点。
重温灿烂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记忆
《归来·丝路瓷典》成各界聚焦的亮点
来自景德镇的外销瓷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记者 余辉 摄)
景德镇在线北京讯(晚报记者 余辉)这段时间到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人通常不会错过两个展览:一个是《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另一个则是《归来·丝路瓷典》展。前者用100件文物让观者了解了宏大的人类历史与世界文明的精华,后者则用近300件套以景德镇出产为主的外销瓷向大家诉说500年“全球化”进程背后的故事,因为其被赋予的特殊文化含义,整个展览成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各界聚焦的一大亮点。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让世界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中国。在盛事开幕之前,央视新闻频道《新闻30分》栏目以“聚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行走长安街‘一带一路’进行时”为题进行了报道,整个报道运用航拍的手法沿途介绍了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在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归来·丝路瓷典》展。
报道指出,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藏品数量达到一百多万件,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随后着重介绍,“在这里一场名为‘归来·丝路瓷典’的展览正在举行,中国的瓷器随着古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所到之地也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古丝路留给今天的宝贵记忆。”
5月16日下午,央视新闻直播也走进了《归来·丝路瓷典》展,以《述说丝路精神 “归来·丝路瓷典”展在国博举行》为题对该展进行了1个小时17分51秒的重点报道,在直播的过程中,来自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策展人、知名文化学者王鲁湘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的详细讲解中重温了灿烂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记忆。
据介绍,一千多年间,瓷器始终居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欧亚大陆进行远距离的文化传播,而且深入所到之处当地原有的生活。凡有文明的地区,都有当地自身的制陶传统。但随着中国瓷器的到来,这些制陶传统会发生改变,甚至被取而代之。从东南亚到南亚到西亚再到欧洲,无一例外。瓷器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世界,成为世界上最被广泛模仿的产品,最被广泛需求的产品;从 7 世纪到 17 世纪,中国瓷器也是世界上最被喜爱、最被歆羡的产品。相对于陶器、石器、木器、漆器、玻璃器、水晶器和金属器,瓷器或者比之要更结实耐用,或者比之更洁净美观,或者比之更廉价易得,其功能性、审美性和性价比,使得瓷器一经问世,就成为其他材质器皿的终结者。同时,瓷器也畅通无阻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所有人共同使用的人造产品,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天下之器”,第一个全球化商品。(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