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区创新实践“党建+街巷改造”新模式

2017-7-8 15:22:11本站原创 字体:

“小蟠龙”整出“大文章”
——昌江区创新实践“党建+街巷改造”新模式

  景德镇在线讯(程振火 特约通讯员 许荣崽 )“昔日蟠龙岗,乱搭建,乱摆摊,天晴吃灰土,落雨泡泥汤;今日蟠龙岗,小广场,文化墙,路平心也宽,花开眼前亮。”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使其高知名度与低美誉度突兀并存,严重影响了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获得感、认同感。如何以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助推环境整治和背街小巷改造?作为全市背街小巷改造的一个缩影,昌江区西郊街道蟠龙岗社区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紧扣“服务中心、赢得民心”理念,把为民党建作为背街小巷改造的“磁铁石”。去年换届以来,昌江区委明确提出“围绕全市发展服务中心、立足为民便民赢得民心”的工作理念。一年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的精气神更加提振,尤其是先后开工实施的80多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让“两心”理念找到了与工作实践无缝融入的结合点和落脚点。蟠龙岗社区奥园路及延伸段的改造整治,全长1.6公里,投资近300万元,这只是昌江区2017年度101条背街小巷改造整治计划中的一个缩影。可就是这个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工程,却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抽调47名区街两级干部担任背街小巷改造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具体工作员,提出了蟠龙岗社区建网格、建团组、建机制以及党建联动、服务联做、文明联创的“三建三联”为民党建工作模式,着力把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落脚点体现在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上,既突出了为民党建主题、服务了民生城建中心,又进一步赢得了民心、锤炼了干部。

  立足“组织跟进、制度跟上”格局,把党建引领作为背街小巷改造的“指南针”。昌江区是我市城郊区,背街小巷改造任务重、投入大、涉面广、工期长。如何将市委提出的“水通、路平、灯亮、线齐、墙美”的要求落到实处,保证背街小巷改造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效果不差,组织跟进是保证,制度跟上是关键。昌江区委为包括蟠龙岗在内的所有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建立了“1+1+6”的党组织工作体系和制度模式,即每个背街小巷改造项目,都落实一名区委常委或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牵头挂点,作为项目推进的第一责任人;由街道党工委负责组建背街小巷改造项目部,确定一名党工委班子成员为项目经理,及时组建项目部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项目经理为支部书记,项目小组组长为党小组组长;明确了项目部临时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议事决策、服务承诺、资金管理、监理监管等六项工作运行制度。该区先后组建了国家森林公园、韭菜园片区周边环境整治改造、蟠龙岗社区奥园路背街小巷改造等项目临时党支部57个、临时党小组340多个,让党旗飘扬在背街小巷改造的各个现场,为全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保驾护航。

  坚持“党员在前、群众参与”路线,把党群协商作为背街小巷改造的“助推器”。在背街小巷改造过程中,昌江区始终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抓基层强基础保基本,做到党徽戴起来、党员干起来、群众广参与。昌江区采取召开“主题党日”、志愿服务以及设立党员监督岗、党员巡查点等形式,组织发动1300多人次党员直接参与背街小巷改造,清除垃圾、监管质量、收集意见、现场指挥、疏散群众、安全防控,让社区党员在背街小巷改造过程中始终站出来、干在前。全区35个社区党组织先后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120余次,征求意见建议270余条,让群众的意愿、百姓的需求、居民的期盼在背街小巷改造中真正得到充分尊重、维护和体现。尤其是在蟠龙岗社区,依托并运用好党员监督岗和居民理事会“两大法宝”,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由等待观望到积极参与,把改造整治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将奥园路改造方案予以公示完善,项目部、施工方与居民代表商量着怎么去做;面临拆违拆建、劝退占道经营、叫停圈地种菜等改造中遇到的难题难点,邀请居民代表到现场亲身体验,发动群众代表做群众思想工作,商量着怎么来改;挑选责任心较强、身体素质好的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组建党员监督岗和居民理事会,全程参与改造施工的监督管理、商榷议事,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把关、对施工进度进行时间把握、对采纳意见进行沟通回复,商量着怎么才好。正如党的十八大代表、昌江区西郊街道森林社区党委书记李金霞所说“党的各项工作,党员干部必须干在前。但是,即便党员干部浑身是铁,身上能打几个钉?关键还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广参与。”(来源:景德镇日报)